清西陵智慧景区建设提升策略研究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使人类社会向智慧化时代迈进。陵寝类景区也纷纷应用了这些新技术,希望借助“智慧化”的信息技术,为园区文物遗产保驾护航,使该类景区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更加科学合理,工作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五千年历史中,数不清地历史文化遗产被保留下来,这是千年社会变迁的佐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文化资源,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截至 2019 年 7月 6 日,中国共 55 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位。这其中包含 了 6 处明清时期的陵寝类文化遗产,这种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建筑布局设计,将建筑与景观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丧葬文化。目前在中国,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的日益成熟的模式就是结合了这种独特的人文资源,这样既保护和修复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又很好地促进文遗的传承和共享。随着近年来快速发展的 Internet 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系统分析技术和通信技术,整个社会都向着智慧化时代迈进。整个中国在陵寝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管理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应用了新技术,并逐渐凸显出明显的效果。所以持续有效地借助于赋有“智慧”的信息技术,对陵寝类景区进行更精细化的保护、智能化的管理、综合性的利用分析和专业的决策支持,为陵寝类文化遗产保驾护航,建设“智慧景区”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景区对文遗的保护与利用突破传统方式的需要,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研究意义
“旅游+信息”是当前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几乎融入到所有的社会生活中,改变了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同样“互联网、5G、大数据”等尖端信息技术改变了旅游业,无论是自然生态景区还是人文景区都纷纷着手建设智慧景区,传统旅游业逐步在转型。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例如美国,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研究“旅游业中应用信息技术。2000年加拿大人菲利普斯第一次明确智慧旅游定义,他认为智慧旅游是可持续的、全面的进行规划、开发和营销。国外研究以“智慧旅游”“智慧景区”命名的文献不多,相关研究主要是景区信息技术在景区中的实际应用。乔瓦诺维·维尔卡等(2008 年)指出旅游业和信息技术日益为全球经济增长、财富再分配和公平发展提供战略机遇。奥瓦伊德等(2011 年)提出智能旅游导览系统可为大多数移动电话公司客户提供可用的服务;琼·博拉斯等(2014 年)对智能电子旅游推荐系统进行了全面和彻底详细和最新的调查,预测该系统应用于旅游业将最有前景。
布哈利斯等(2015 年)认为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搭建互联网技术平台,分析旅游活动中在平台信息交换时产生的大数据,这样就可以满足游客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帕斯夸莱·德尔·韦基奥等(2018 年)提出智慧旅游 中的社交大数据增强了决策过程、创新和个性化服务、网络化、协作化。阿尔瓦罗 E. 阿里纳斯等(2019 年)发现 IT 资源是有助于开发创建以设计为中心的智慧旅游生态系统所需的关键功能。罗萨里奥·冈萨雷斯(2020 年)研究游客在参观文化遗产目的地时,IVR 技术(沉浸式虚拟技术)对旅游质量体验的潜在影响,从而实现了令人难忘的 旅游体验,进而提升了有利的目的地形象。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智慧景区”是 21世纪初在“智慧旅游”背景下 “数字景区”升级为“智慧景区”下产生的。十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的宏观政策支持,国内学者对于智慧景区的研究也越来越感兴趣,智慧景区建设也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笔者将国内智慧景区研究的内容总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智慧景区技术应用
张凌云等(2012 年)提出了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等四大信息技术;蔡洋(2017 年)分析西安华清宫现状,阐述了运用RFID技术构建景区智慧平台。雷霆等(2020 年)提出的建设基于5G技术智慧应急指挥平台,来提升应急能力。罗雅丹、罗琪斯(2020 年)通过加速 HTML5 硬件进行图像呈现,实现游客可以在线上快捷体验到景 区全景线上虚拟漫游的功能。总结来说,VR 等技术带来沉浸式旅游体验;借助RFID等技术更好地管控入园闸机、 停车系统等;借助摄像头、手机提升景区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GPS、北斗、GIS 创建智 慧出行;无人机航拍实时播报景区路况、火险火情等;二维码技术让游客掏出手机扫描 即可获取导游导览,同时景区也可获取游客的地理位置。这些新的科学技术将会带动旅游业质的飞越。
2.智慧景区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硬件技术、3D 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景区抓住机会搭建自有 智慧景区。国家旅游总局也制定了智慧景区建设标准,以 5A级景区为首批建设试点,加大力度推动智慧景区管理。如党安荣等(2016 年)通过研究,提出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景区的内涵及其5个层次的体系结构。邓贤峰和李霞(2012 年)从智慧景区评价 标准体系搭建方面出发,从旅游业的游客体验、景区管理、旅游产品3个维度进行了细分,共构建了17个二级标准和 41 个三级标准。田梦(2017 年)以龙门石窟为例从服务、管理、营销、基础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具体优化景区运营管理的对策。王静贤(2019 年)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评价体系,从景区自身建设角度和游客体验角度对即墨古城智慧景区建设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提出优化设计。杨林林(2020 年)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从导航平台、导游平台、导览平台和导购平台四部分,以及从景区管理和旅游服务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对各种智慧化成果的分析,来探讨如何全面提升景区服务能力。
3.陵寝类景区智慧建设
陵寝类景区是文化遗产类景区的一类,其核心景观资源是遗址遗迹。保护和展示是 遗产地旅游智慧化建设的重点。智慧化建设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景区,更应突显其保护和教育的功能。针对陵寝类文遗景区的智慧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到遗产保护系统、自助导览系统、旅游产品智慧化开发等方向, 张久君等(2015 年)根据文遗管理单位的要求,运用大数据的技术,构建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分析的平台,从最原始数据管理、文遗图片档案管理、基本信息管理、文遗 遗址监测管理等不同方面设计了相应的软件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2014 年) 提出利用空间技术可支持文化遗产的智能管理与可持续化发展。席岳婷(2013 年)在博士论文中表述从监测游客流量保护遗产、提供导览提升游客体验等方面阐释了遗产类景区的智慧管理的优点。董金义(2021 年)以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遗产保护区核心旅游资源,综合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遥感,虚拟现实等技术,将遗产保护区的管理、维护和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市场竞争力。
4.我国智慧景区发展历程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智慧景区发展,分析出陵寝类智慧景区建设的需求分析和建设 原则。笔者根据文献的学习,梳理了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的历程阶段:
(1)信息化阶段
这个阶段大概开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是全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开始,对于旅游景 区来说,这一阶段主要采用的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有线网络、以及GIS 等技术,主要应 用于景区服务管理。这个阶段景区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已经步入到有计划的正常轨道,但 是硬件设备严重不足,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景区数据管理的信息化还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2)数字化阶段
这个阶段大概是在 2000 年,国内景区信息化建设突破技术的瓶颈转向数字化建设。 景区数字化建设是将景区错综复杂的旅游资源信息、游客活动信息等转化为可以度量的 数字、数据,并将其录入电脑终端,进行统一处理,是智慧化阶段的初级形态。主要采用到的技术是网络宽带、3G、GPS 等,用于实现对旅游资源、景区管理等的数字化管理。 这个阶段各项建设还不成熟,主要是景区基础的信息化搭建方面,例如监控系统、广播系统、巡逻定位、门禁检票等。
(3)智慧化阶段
这个阶段大概是2011 年初,重要标致是国家旅游局颁布了《旅游业“十二五”规 划》。景区智慧化建设是以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利用新的技术进行景区智能管理的升级, 主要的技术是物联网、大数据整合和存储、AR/VR、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很多景区利用原有的数字系统通过这些技术升级为智能系统,如将视频监控系统升级为智能监测系统,既能安防、监测停车场情况,也可监测客流密度,还能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等,这些升级明显地为景区管理带来了“智慧化”。智慧化阶段与数字化阶段最大的区别是“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的图表、趋势变化;终端大屏上电子地图、游客分布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