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8日

基于智能手机的博物馆导览模式研究与设计——以民间美术博物馆为例

作者 讲解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5.8%,较上半年,继续超越台式机和笔记本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人们正在享受着移动互联带给他们的各种便利服务,这也说明,对于博物馆来讲,越来越多的人将带着手机走进博物馆,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的展览展示也进入了一个新格局,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让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方式发生着全方位的改变。

一、移动平台上的博物馆导览模式分析

在智能手机不断发展、移动用户群不断壮大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已经开始把基于移动平台的导览作为馆内导览的主要方式。从线路指引的导览角度上来看,目前主流的导览模式可以分为平面地图导览、全景图导览和虚拟空间导览等类型。平面地图导览由传统的纸质地图转换而来,我们可以在掌中实现对地图的缩放控制、分区域分楼层查看以及图例分类显示等。针对规模较大、 室内外结合的博物馆,还可以利用手机的GPS定位技术,实现对用户地理位置的实时定位和路线规划,如由Touch China开发的大型博物馆景区导游APP——“故宫”。

它能够在故宫范围内基于二维电子地图为游客实现精准定位、路线推荐、景点介绍、语音讲解等功能服务。但是,对于室内空间以及空间方向感欠佳的人群来讲,这种平面地图导览就显得不那么直观好用了。全景图导览是近些年在PC端较为流行的导览形式,但现在也逐渐地被移植到移动终端上来。该模式利用广角的表现手段,结合照片、绘画或渲染后的图片等,在对其进行拼接处理后,以360度的全观沉浸式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点做的较为突出的要数谷歌推出的Google art项目,它利用街景漫游技术,能够让游客在互联网上足不出户浏览全球4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

在国内,有些博物馆已经将该技术应用在了移动端的导览系统中,如武汉博物馆多媒体导览系统(图2),它除了具有展馆地图和文物查询功能外,其360度虚拟游览功能还可以分展厅、分主题地向观众展现真实展厅的360度全貌。尽管如此,基于手机的博物馆全景图还是存在加载缓慢、没有线路标识、无法 实时进行定位等问题,参观前后使用较为合适,可以让人们在展厅以外仍能 自由观看,但是对于人们在观展时的帮助就不那么大了。 所谓虚拟空间导览是指利用建模渲染等虚拟现实手段,再现真实博物 馆的三维空间,让游客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参观博物馆的感觉,它与全景游览的不同在于它是建立在三维模型上的空间可移动操作游览,而不是单 纯的全景图观赏。

以3D Art Gallery(图3)移动应用为例,观众好似玩游戏一 般,以第一视角在虚拟展馆中体验游走的感觉,当点击墙上的展品时,相关的展品信息、链接网站等丰富内容又能跃入眼帘。但是,此导览模式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虚拟参观模式,在与实体博物馆的实时互动、展区定位、辅助真实参观上还有待研究和拓展。

二、“民间美术馆”导览系统设计与实现

北京工业大学民间美术博物馆导览系统是基于以上研究和分析,开发的一款基于智能手机二维码扫描的博物馆室内导览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扫描馆内离自己最近的二维码,再结合智能手机中的移动应用来获得室内定位、导览等一系列服务内容。该系统的创新优势在于,它是结合了虚拟空间导 览和二维码扫描定位的综合导览系统。这一创新结合既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导览体验,又解决了室内定位困难和缺乏实时互动的问题。 在进行移动端的博物馆导览设计时,不仅仅要把它看作是一个移动APP 的设计,而是要把它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来设计,它包括博物馆的环境、展品、参观者以及手机、互联网等等,手机作为桥梁连接了人、博物馆和互联网资源。笔者从“点”“线”“面”的设计角度阐述了从需求分析到交互流程再 到视觉设计的设计思路。经历了由内向外、从核心层再到表现层的设计。

(一)“点”设计——从需求分析到系统架构

移动端导览设计的前提就是要明确用户(参观者)的需求,而这些需求 在设计师的脑海中往往最先呈现的是“点”状的零散状态。当这些“点”在通过归类和深度解析之后,便能够实现从需求点到功能点的转化。北京工业大 学民间美术博物馆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博物馆,收藏了万余件中国各地的 民间艺术作品,因此参观者多为前来教学观摩和写生等带有强烈目的性的人群。他们的需求可以分为基本需求,即查询展位、展品信息、定位等,以及锦上添花的附加需求,如:预约购票、分享、评论等。这种分主次需求的分析过 程可以让我们在后续的信息架构设计上有所侧重。为了能够高效地满足以上需求,我们把二维码扫描作为手机定位的信息输入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解决GPS无法进行定位室内的问题,同时还是一 种成本低廉、方便快捷的室内定位方式,人们只要通过扫描馆内最近的二维 码并结合导览APP,就可以来确定自己的室内位置。因此,“民间美术馆”室内导览系统在架构上可以分为博物馆内的二维码标签和智能手机导览应用两大部分,而导览APP中又包含了扫描、定位、导览、查询、信息浏览这几大信息模块。

(二)“线”设计——从交互流程到线框图

散落的“点”需要用“线”来贯穿,这里所谓的“线”就是系统的交互流 程和APP原型线框图的设计。 交互流程的设计是梳理人使用产品时信息流动的过程,我们需要将之 前的功能系统和信息架构进行串连,而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是否能被用户所接受。针对民间美术馆导览模式的设计是此系统交互流程设计中的重 点,需要充分考虑人、导览APP以及博物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我们 设计了一种虚拟空间和二维码结合的综合导览模式,并设想参观者操作的每 一步。首先,要在每个展区放置存有位置信息的二维码标签,当游客用客户端扫描过身边的二维码后,即可确定自己当前的位置,随后,在自己的移动端APP上进行目的地的选择,经过导览APP的路径规划后,带有路径指示的虚拟博物馆便最终呈现在眼前了。此时,用户便可以跟随路径指示更新自己行进路线,在虚实交映之间参观博物馆了。(图4) 原型设计是一个从概念到实现的过渡阶段,也是将APP交互具象化的一个过程。我们先将“民间美术博物馆”的概念设计以线框图的形式绘制出来,描述导览系统的解决方案。随后,用原型制作工具(如Axure、Visio等)制作低保真原型,从框架细化到内容,进一步确定板块结构布局、层级顺序和 交互操作等。本着突出基本功能,整合附加功能的原则,将二维码扫描、导览、历史记录和其他功能板块进行分离和整合,并将其以选项卡式导航(Tab Menu)的形成呈现在页面上,这种导航形式便于用户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切 换,也容易让用户明确当前的操作位置。

(三)“面”设计——从视觉设计到UI动画

在原型设计的基础之上,为移动APP设计用户界面和交互动画,就相当于是在线条之上,做“面”的填充,这也是用户最先看到的表现层面的设计。在“民间美术博物馆”的视觉设计中,采用了较为扁平化的UI设计风格,这种扁平化强调减弱质感的影响,使界面变得更加清晰、简洁、易于辨识。界面色彩采用红和灰黑的主色搭配。红色衬托氛围,与中国传统民间色彩相得益彰,灰黑色则象征神秘和严肃,用来明确功能区域。导航栏的设计在移动应用的界面设计上也是一件十分考究的事情,其位置、大小、按下状态都要充分考虑手指操作和触屏这两个特点,加上存在视差的关系,实际操作区域会比视觉区域略大并靠下。因此,为了便于拇指的操作,导航栏的位置安排在了整个界面的下方,并且每个按钮大小都大于普通拇指与屏幕的接触面积。当按钮被按下时,红色作为强调色,突出显示当前操作状态。随着用户体验设计水平的提升,UI动画(动效设计)在很多优秀的移动应用上逐渐得以展现,结合触屏交互手势可以做出十分炫目的动画效果。它不仅可以使操作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起到指示性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民间美术馆博物馆”导览列表的转场动画设计中,我们采用了一种折叠板动画的出场方式,让人在操作的同时,感受产品细微之处给人带来的欢快和关怀。

结语

基于智能手机的民间美术博物馆导览系统,吸收了当下各种手机导览应用的优点,重新整合了其中的功能、技术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参观者的导览体验。伴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和手机技术的革新,未来几年,以移动终端为平台的综合系统设计将具有无限光明的发展前景。

 

智慧展馆里智慧讲解的标配:导览系统  自动讲解器  分区讲解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