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3日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品管理研究

作者 讲解员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的文化财产,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藏品管理则是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实现其收藏机构职能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博物馆对藏品进行保管、保护、整理、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关于藏品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1986年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北京鲁迅博物馆自1956年10月建馆对外开放以来,历经60余年,馆藏文物从最初的一万三千多件增加到如今的四万余件。通过几代藏品保管人的共同努力,将鲁迅为我们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不断地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从藏品征集到藏品保护再到藏品利用,工作人员开展了一系列藏品管理工作。在充分体现藏品“物质实体”价值的同时挖掘其背后“信息载体”的价值,并通过对后一种价值的发掘与利用,使博物馆藏品最终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而藏品保管部门作为博物馆藏品的直接管理者,也就相应地承担了保护、使用资源并利用其内在价值对人类社会产生实际意义的职责要求,最重要的是,资源管理者还必须要使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状态。笔者将1949年至今北京鲁迅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从藏品来源、藏品构成、藏品保管和利用三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梳理,略论北京鲁迅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对于理清馆藏文物来源、理解现馆藏文物构成和未来藏品管理工作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藏品来源

北京鲁迅博物馆(以下简称鲁博)是在北京鲁迅旧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博物馆,其藏品主要由博物馆成立前故居内藏鲁迅遗物以及鲁迅纪念馆筹备处暂保管文物和博物馆成立后新入藏两部分组成,这其中大部分来源于许广平及其子周海婴的捐赠。

(一)许广平的捐赠

1950年2月25日,许广平及其子周海婴将鲁迅故居及故居内的文物全部捐献给人民政府。2月28日,鲁迅故居由北京市政府移归文物局代管。5月,文化部文物局派何国基、于树国对故居文物进行清点。在许广平的亲自指导和帮助下,故居文物于6月清理完毕。1950年6月12日文化部向许广平及其子周海婴颁发了奖状,对其将“故居和生前的文物公诸人民,使人民得以永久地参谒纪念”的行为给予了褒扬。许广平考虑到北京气候干燥,决定将鲁迅在上海的藏书运到北京,也交给国家。11月6日,文化部文物局受许广平委托将保存在上海的鲁迅藏书2691种装41箱运抵北京,在北京鲁迅故居保存。同时许广平还将部分文物交给了当时刚成立的鲁迅著作编辑室,这些文物后来陆续移交给了鲁博。除鲁迅藏书外,许广平还捐赠了鲁迅的书信、手稿、译稿、日记等。1955年,许广平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朝花夕拾》《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集的文稿二百余篇,鲁迅撰写的古籍辑录近百种手稿5029页交给国家。当时,由于鲁迅博物馆还未建立,由王冶秋同志主持,将这批手稿存北京图书馆。次年8月,鲁迅博物馆建成即将开馆之际,北京图书馆将这批手稿中的部分文稿、译稿、辑录古籍手稿22件2198页拨交鲁迅博物馆收藏。195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转来许广平《两地书》定稿和鲁迅致李小峰的书信,交北京鲁迅博物馆筹备处保管。1956年6月许广平将保存鲁迅书信924封、文稿57件、辑录52件、“医学笔记”六册等一起交给鲁迅博物馆筹备处保管。这部分手稿是鲁迅博物馆藏品的主要部分,也是鲁迅文物的核心部分,现全部存放在鲁博文物库房内。可以说北京西三条鲁迅故居的完好保存和许广平捐赠的鲁迅手稿成为鲁博馆藏的基础。

( 二) 鲁迅亲友的捐赠

1956年10月鲁迅博物馆建馆后,许广平又将鲁迅日记24册送交鲁迅博物馆,并陆续将自己找到的鲁迅手迹送到博物馆。在许广平的带动下,出于对鲁迅的崇敬、对鲁迅博物馆的信任,许多鲁迅生前好友纷纷将他们珍藏多年的鲁迅手稿、遗物捐赠给鲁迅博物馆。如:章廷谦、萧三、萧军、唐弢、杜草甬、江绍原、梁容若、冯宾符、徐调孚,以及许寿裳夫人陶伯勤、女儿许世玮,曹靖华及其女儿曹苏龄,蒋抑卮儿子蒋世显等等。其中一些鲁迅生前好友不仅捐献了保存多年的鲁迅遗物,还将自己的遗物也自愿捐献给鲁迅博物馆。主要有:许寿裳、钱玄同、江绍原和胡风。此外,国际友人中,日本的内山完造、镰田诚一之子镰田恒雄、冈本繁之侄冈本雄、捷克的普实克等,均将自己保存多年的鲁迅手稿、条幅捐赠给鲁迅博物馆。与此同时,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档案馆、四川省博物院等陆续将其保管的鲁迅遗物拨交我馆收藏。

(三)美术家的捐赠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声望的文学家,他在美术上也有极高的修养,并且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鲁迅的美术情结从少年开始萌发,他与中国传统绘画、木刻版画、漫画都有着不解之缘,他对木版画的独特见解促进了中国新兴版画的繁荣发展。凡美术家无不对鲁迅报以深深的热爱,他们将自己创作的鲁迅相关题材的美术品陆续捐赠给博物馆,仅1956年建馆当年就有20位名家捐赠了40件美术作品。20世纪70年代鲁博迎来了美术品收藏的第一个高潮,尤以1973和1978两年最为突出。1973年初鲁博陆续邀请一批画家为博物馆进行美术创作。其中,辛莽赴延安写生创作了油画《毛泽东在陕北公学讲话》、蒋兆和创作国画《鲁迅像》、文国璋创作油画《地火在地下运行》、沈尧伊创作木刻版画《鲁迅与青年》,张立国创作油画《鲁迅在北京大学》。此外周思聪等画家为进行美术创作多次来博物馆座谈并查阅资料;其中周思聪、张文新二人为更好地创作,希望能够向冯雪峰了解当时的情况,博物馆安排他们赴冯雪峰家中访问。之后,二人分别完成了国画《鲁迅与陈赓会见》和素描《鲁迅电贺长征胜利》。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鲁博藏品征集工作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这年初,博物馆决定赴瑞典展览,为展览需要特请程十发将其原作《阿Q正传》插图中的4幅放大尺寸,请吴冠中创作油画《绍兴风景》,请曾善庆和杨燕屏为小说《伤逝》创作插图。较1973年征集的美术品多为革命题材而言,这一年征集的美术品更多的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相关题材的创作。20世纪80年代始,鲁博美术品征集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新时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画、油画、版画兼而有之,其中不乏大家之作。如:吴作人国画《甘为孺子牛》、李可染国画《俯首甘为孺子牛》、李苦禅国画《劲竹清节图》、吴冠中国画《绍兴小景》和《江南春》、张小平油画《百草园》、陈逸飞油画《祥林嫂》、李琦国画《鲁迅像》、赵延年版画《阿Q正传》等。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这十年版画收藏数量显著提高,逐渐成为馆藏的一大亮点。莫测、张怀江、沈建新、董其中、力群、古元、张松鹤、刘岘等一大批版画家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博物馆。第三阶段为本世纪初至今。这二十年,版画收藏在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北大荒流派和浙江流派为主的特点,除此之外,藏书票收藏成为鲁博美术品收藏的新亮点,这其中尤以日本藏书票最为精彩。

藏品构成

1956年10月,鲁迅博物馆设三个部门,其中资料组负责鲁迅文物的征集和保管工作。时至今日,“资料组”名称几经变更,但性质未变,仍负责文物的征集、保护和管理工作。鲁博藏品大部分来源于许广平的捐赠,根据藏品种类,分为藏书和手迹两大类,两者皆为文物。藏书以中文为主,兼有日文、俄文、英文等。手迹共计1349件,主要是书信,有1138封,占所藏手迹的84%。其中最早的一封为鲁迅1904年8月29日在日本写给朋友蒋抑卮的一封信;最后一封为去世前三天,1936年10月17日写给翻译家曹靖华的。其余为文稿、题赠、辑录、手稿等。文稿有《答徐懋庸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眉间尺》等名篇。题赠有广为人知的鲁迅赠瞿秋白条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冈本繁自题小像诗等。辑录稿中有鲁迅在绍兴时期辑录的《古小说钩沉》,在教育部任职时辑录的《六朝造像目录》等。此外,还收藏了鲁迅生平活动的各种史料,如鲁迅在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聘书、版税合同、诉讼文件、女师大事件资料等。同时还保存有鲁迅生活学习的各种用具、文具、衣物等。鲁迅文物中除藏书和手迹外还包括其生前收藏的大量美术品(见表4),诸如版画、国画、油画、拓片等,这些美术品构成了鲁迅文物的半壁江山,也是鲁博馆藏美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物分类上以上皆为“鲁迅文物”。在此基础上,随着鲁迅亲友捐赠文物数量的增多,在“文物”这一指标群下增加了“亲友文物”和“特藏文物”两个指标集。与此同时,设立“一般藏品”指标群用于管理馆藏美术品、参考品、纪念品等。在此基础上,还增设了“图书”和“复制件”两个指标群,方便旧资料、版本图书和复制件的管理。历经数次调整,目前鲁博藏品类别分为“文物”“一般藏品”“图书”和“复制件”四个指标群,四大类下共设27 个指标集、101 个指标项 ; 累计馆藏文物 24524 件( 套) 、一般藏品 12282 件( 套) 、图书 63067 种、复制件 981 件。

藏品保管和利用

(一) 清点与登记

鲁博历史上进行过5次大规模的藏品清点,开展了系统的藏品定级、登记、编目、分类等工作。1954年鲁迅博物馆建馆前文物局请北京图书馆专业人员对鲁迅故居的藏书进行登记、注录、制卡,在现存的档案中我们找到一份1956年8月22日博物馆筹备处徐鉴梅、矫庸和党翠娥三名同志将鲁迅故居藏书重新梳理后编写的一份藏书目录。瑏瑢该目录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北中平、北中线、南中平、南中线、归还—未定、鲁母、老虎尾巴和期刊。之所以称“重新梳理”是因为1950年2月许广平捐赠西三条鲁迅故居后,工作人员对故居内的藏书进行了首次清点,这次将许广平北运藏书与北京故居藏书合并后重新整理编目。为不打乱鲁迅原存上海和原存北京藏书,编号分“南”“北”两个字头;瑏瑣再用“线”“平”两字表示线装书和平装书。例如“北中平”则表示原存北京故居的中文平装书。这项工作建馆后继续进行,至1958年编成《鲁迅手迹与藏书目录》三册,内部出版,沿用至今。1960年第二次清理故居文物,此次的重点是故居中的物品。将故居内全部物品逐一甄别、登记,非鲁迅藏书转旧资料保存。1962年根据文化部文物局关于加强一级藏品编目保管工作的指示,成立专门小组研究一级文物拣选原则后编出《鲁迅博物馆一级藏品简目》。1982年对一级藏品再次核对,向国家文物局上报《全国一级品登记表》。在这之后,对一级藏品逐件拍照,建立藏品档案。1987年为适应建立鲁迅研究资料中心的需要,将全部文物重新健全账目、完善级别,全部文物做到了总账、分类账、卡片齐全,账目与实物统一,件件文物有账有卡有标签。1994年初,经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鲁迅博物馆有424件文物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编入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总目中。瑏瑤2014年根据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要求,对馆藏文物进行一次全面清点,采集基础数据、核对藏品信息、规范藏品指标项。2019年文物资产、财务、固定资产三方对现馆藏所有藏品账目进行了一次全面核查,标明每件藏品的价格。

(二) 藏品保管与库房建设

鲁博藏品大多为纸制品,属于较为“娇气”型,既怕高温又怕冷,不能强光更怕潮。针对纸制品的特点,建馆初期工作人员走访了不少单位,学习可借鉴的经验,最终定制了一批手稿盒。盒的外壳是楠木的,盒子里面用樟木做成小抽屉,每个小抽屉可放置40-50页手稿不等。每件手稿装入一个半透明的玻璃纸袋,防紫外线和手直接接触。这些盒子码放在一个大保险柜内,防火防盗防潮。如今,这个保险柜存放在鲁迅文物库,鲁迅的手稿依旧放置在当年定制的手稿盒内。藏书方面,鲁迅所藏全部书籍均制作了书套加以保护,使用至今未发现虫蛀现象。同时为保护鲁迅藏书,建馆初期将大部分鲁迅藏书配备了副本,方便研究使用,保护了藏书原件。库房建设是藏品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自1956年建馆以来一直是鲁博工作的重点。博物馆成立后第一个库房是一间占地100平米,平顶低矮的平房,算是第一代文物库房。1971年建成一间全密闭式地下库房,当时算是相当先进了。但因缺乏地下库房建造经验,密封不严,潮湿严重致无法使用,只得将该地下库房上面的一般建筑当作库房使用。1980年文物库房迁至新建研究楼地下室。三次库房搬迁,文物保存条件虽有改善但并未从根本上做到防潮防湿,建造一个现代化的恒温恒湿库房成了迫在眉睫需求。1988年原陈列厅改建为鲁迅研究资料中心,全部书刊资料移至该中心保存;还专门建立了特藏室,负责收藏和保管鲁迅生前好友的文物。1994年鲁博新展厅基本竣工,配套的地下文物库房也相继落成。2001年3月1日至4月13日鲁迅文物从研究楼地下一般物品库房搬入地下恒温恒湿文物库房,瑏瑥至此藏品保管迈向了一个新台阶,库房建设取得的质的飞跃。这之间先后制订并修订了一系列文物管理制度:《北京鲁迅博物馆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北京鲁迅博物馆藏品、图书的征集采购范围》《北京鲁迅博物馆文物藏品使用办法》《北京鲁迅博物馆图书、期刊管理办法》等。

( 三) 整理与出版

整理与出版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还为研究鲁迅的人们提供了资料。自建馆以来关于鲁迅文献的整理与出版从未停止过,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建馆初期,以鲁迅文献为主,如《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这套书是鲁博20世纪50年代内部出版的一部书,他首次向人们展示了鲁迅手迹和藏书的现存状况。全书分为三册,第一册为《手迹目录》、第二册为《中文藏书目录》、第三册为《外文藏书目录》。1960年3月整理出版鲁迅遗编《俟堂专文杂集》,9月出版《鲁迅手稿选集》,1963年为纪念中国木刻运动三十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同上海鲁迅纪念馆共同编辑出版《鲁迅收藏中国现代木刻选集》。瑏瑦第二时期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初,汇集当时诸多鲁研界学者的鲁迅研究室正式成立后,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有《鲁迅年谱》《鲁迅手稿全集》《鲁迅研究资料》《鲁迅研究动态》(1990年更名为《鲁迅研究月刊》),与上海鲁迅纪念馆共同编辑的《鲁迅辑校古籍手稿》《鲁迅辑校石刻手稿》《鲁迅藏汉画像》、鲁迅重订《寰宇贞石图》。

第三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出版不再拘泥于鲁迅文献而是扩大至近现代文献材料,比如《钱玄同文集》、《钱玄同日记》影印版,《周作人日记》影印版,《一枝不该凋谢的白色花:阿垅百年纪念集》等。近年在此基础上出版范围继续扩大,一些馆藏近现代文献相继与读者见面。较为熟知的有《鲁迅藏外国美术品全集》《鲁迅藏拓片全集》《鲁迅集美术书刊十三种》《鲁迅藏中国现代版画全集》《怒吼———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图录》《刘岘木刻集》《鲁迅藏浮世绘》等等。馆藏文献资料的出版不仅向社会提供了研究鲁迅的珍贵资料,也保护了文物。(四)数字化藏品数字化自20世纪60年代建设始,迄今已跨越半个多世纪,逐渐成为保护文物、利用文物的重要举措。特别是近年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多方面、多维度渗透到博物馆领域,不仅使博物馆的管理更高效,也使得藏品保护和管理更加智能化。鲁博藏品多以纸质为主,诸如手稿、藏书、书画等,这是鲁博藏品的特点,也是区别于综合性博物馆的显著特征。随着时间流逝,纸质文物不可逆的自然老化。

比如,鲁迅生前保存了大量的期刊报纸,这些报刊多用酸性较高的白报纸印刷,现在多数已酥黄、变脆、掉渣,无法查阅。但这些报刊是革命文化活动的载体,每一件都经过鲁迅的选择保存,留有鲁迅的手泽,是研究鲁迅的重要文献资料。还有大量的鲁迅生平史料,如文凭、聘书以及鲁迅保存的青年手稿等,所有以白报纸为材料的文物,都面临着这一问题。而鲁迅手稿多用宣纸写成,虽老化缓慢些,但大部分属于一级文物,不能随便查阅。瑏瑨而我们收藏文物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利用它并从中受益,面对藏品保管与利用日益尖锐的矛盾,1998年鲁博启动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历时四年开发、建立藏品数据库、图书数据库以及管理系统,累计采集7万多条数据3万多张图片。其中“藏品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鲁迅收藏报刊管理系统”和“鲁迅外文藏书管理系统”既可以完成日常藏品、图书数据采集、查询、统计,又可以完成藏品的总账、分类账、档案的存储与打印。这套系统实现了鲁博藏品管理由纸质化向数字化转型,是鲁博藏品管理上质的飞跃。

2019年鲁博藏品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在第一代藏品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下行业发展和自身需求做了全方位的改造和提升。首先,将原四个系统整合为一个,省去不同系统间查阅要分别登录且不能同时查阅的不便,方便工作人员检索信息。其次,在藏品信息指标项的设立上,我们参照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藏品信息指标项的设置标准,规范了馆藏文物登录的指标集和指标群;同时结合工作需要增加了一些指标项。比如针对近两年文物资产管理的要求,增设了藏品金额和财务凭证号这两个指标项,将藏品征集纳入到藏品信息系统中统一管理,同时用凭证号这一指标性实现藏品账目与财务账目的精准对接。第三,突出流程管理的重要性。在藏品信息查询、维护的基础上增加了藏品展览、藏品观摩、声像提用等模块,通过系统管理的手段使藏品利用实现动态化、信息化管理。最后,在呈现形式上,新系统以图像界面为主,为使用者提供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从而带来全新的体验感。

 

智慧展馆里智慧讲解的标配:导览系统  自动讲解器  分区讲解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