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

智慧旅游再出发,要注重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

作者 讲解员

  注:接受《闻旅》财经新媒体编辑记者赵莉敏采访,观点发布于2020年12月11日微信推文,标题为:智慧旅游浪潮汹涌,景区如何避免“跟了个寂寞”,部分观点有删节,这里是本人未经删减的观点。

  背景:伴随着国内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迭代升级,新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在随之产生并汇集。今年以来,在疫情倒逼之下,景区通过线上云直播的方式看到了“互联网+旅游”融合发展的巨大红利,旅游业数字化、智慧化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深入人心,并迎来空前发展机遇和新一轮政策利好。而顺应旅游新兴发展趋势,景区智慧化转型也已然势在必行。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深度推进旅游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转型,为持续深化“互联网+旅游”融合创新模式提出意见性指引。

  闻旅希望通过此次采访,了解旅游业内专业人士对于《意见》政策的解读与看法,此外,主要针对目前国内景区智慧化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受访单位:中关村智慧旅游创新协会

  受访对象:张德欣会长

  采访提纲:

  1、《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建成一批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并到2025年实现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基本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如何看待这一政策的发布?

  智慧旅游这件事,被业界熟知始于2014年原国家旅游局主题年为“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智慧旅游建设的热潮。但接下来智慧旅游的概念渐渐隐没于旅游大数据的背后,直到《意见》出台后又引起大家的关注。这一政策非常利好于智慧旅游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景区、度假区及目的地旅游在智慧化程度上的深入与融合,助推智能旅游向智慧旅游的转变与迭代。

  2、从目前来看,国内景区智慧化发展进展到了什么阶段?在“互联网+旅游”目标的推进中,会呈现出哪些新的机遇?

  个人认为目前国内景区智慧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也是智能旅游的早期阶段。智慧这个词语非常有内涵,想达到真正的智慧旅游还需要较长的时间。2014年国家推出“互联网+”战略,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推出“旅游+”概念,学界与业界一段时间内曾经就“互联网+旅游”还是“旅游+互联网”有过争论,但后期就没有人再去讨论这件事了,各有各的立场与解读。互联网与旅游这两个领域,也是中国最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的行业。

  新的机遇在于会有更多根植于“互联网+旅游”这片沃土并注重内容生产与用户体验的创业创新项目涌现,原有的技术平台也将持续升级,有助于景区、度假区及目的地等在管理与服务上的提升与改善。

  3、在您看来,景区智慧化转型升级的核心要义是什么?景区要如何兼顾智慧化硬件设备升级与“软性”服务水平提升的平衡发展?

  我认为是核心要义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要想兼顾的话,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要想平衡发展,一是不能重建设轻运营,二是在作顶层设计时就要从运营角度出发,三是要注重科技向善与人文关怀。从所在地的区位优势、经济收入水平、用户消费习惯等综合考量,分阶段有步骤的围绕核心发展逻辑开展软硬件配套建设及运营,特别是在“软性”服务水平上尤其要特别的重视才能带给游客较为满意的游玩体验及自发的口碑传播。

  4、站在从业者的角度,您认为当前景区智慧化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对接下来的发展有怎样的预判和期待?

  目前的主要问题,一是重建设轻运营,重资搭建了一堆软硬件所谓系统,但却不会用或用不好;二是把智慧化当成简单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注重表面可视效果的酷炫却忽略大数据的整理与挖掘;三是目前平台侧重于政府及行业监管,在真正服务于游客上面想的不多做的较少,造成平台资源的巨大浪费;四是信息孤岛依然存在。

  智慧旅游的未来发展,将更多融合现代及未来科技并与5G、新基建等产生联动,更加注重润物细无声式的融入景区、目的地的管理、营销及服务平台,可以更简便高效贴心的服务于游客。

 

智慧展馆里智慧讲解的标配:导览系统  自动讲解器  分区讲解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