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

基于用户需求的博物馆智慧导览设计研究

作者 讲解员

博物馆是一个兼具收藏智能与教育职能的公共场所,贮藏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启迪民众智慧传递技术信息.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对博物馆 的关注,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视频节目的热播,博物馆文化日趋年轻化与大众化。 2018 年中国博物馆参观人数达11.26 亿人次,而博物馆的数量也达到 5354 家.在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公众的个人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传统的直接灌输式导览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观展需求,博物馆导览服务设施作为文化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需要与时俱进。但是, 目前大部分导览产品未全面考虑参观者的个性化需求,其操作方式或缺乏合理的人机设计,或过于追求互动性而削弱了人们对展品本身的关注。面对庞大的博物馆参观群体,如何提供合理高效的个性化导览服务,优化观展体验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博物馆导览概况

1.1 博物馆导览发展概述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人们参观博物馆已不再简单满足于单纯观看展品,其背后的故事往往更能让观者深刻地理解文物的内涵。由于人工导游数量有限,许多观者既不能合理规划路线,也不了解展品文化,通常是走马观花,造成了文博资源的浪费。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电子导览应运而生.世界上第一代电子导览机发明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一部事先录音的磁带播放机,随着语音媒介的进化,磁带逐步升级为 MP3、MP4 等 音频格式.再到后来展品的识别与定位技术逐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语音导览更加智能化,目前的博物馆导览系统一般都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做到自动感应式讲解,无需人工操作。近年来,AR技术风靡,加速了可视化导览的应用,引领导览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它不仅使展品的信息解说更加形象生动,若通过 AR+LBS + 图像识别技术扫描照片或场景,还能起到路线导航作用 。

1.2 博物馆导览方式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我国的博物馆导览器虽然推广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国内现有的导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工导览:一种传统的导览方式,解说效果较好,但是受到时间、空间、人员数量等多种限制,普通参观者很少选用这种导览方式。
(2)硬件导览:常见的为语音类电子导览器或触摸屏导览机。前者可让用户在参观过程通过自动感应或触碰开关来收听展品的语音讲解;触摸屏导览机可用来查看地图信息以及展品更多图片、视频和信息,但机器一般位置都是固定的,且很容易故障。
(3)手机导览:一般为两种实现方式,用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或者下载博物馆 App,即可在手机端通过展品搜索或者近距离信号传输获取展品信息。移动端导览的优点为用户接受信息不受位置限制;其缺点是使用导览功能会影响手机本身功能的使用,并且由于博物馆中人流众多,无线网络不稳定,可能无法及时传达准确信息。

1.3 博物馆导览案例

作为博物馆导引系统的重要补充,各种形式的数字导览设备已被国内外博物馆采用。卢浮宫博物馆的导览器是以 3ds 游戏掌机终端为载体,不仅有语音讲解,还提供三维游戏互动,用户在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位置,很快就能顺利找到目标展品,使参观者获得沉浸式参观体验。但这种导览器耗电非常快,而且比较重,佩戴时候不舒适。荷兰国家博物馆开发了手机端导览应用,不需要租用导览器,参观者便可以根据自己时间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参观路线,包括不可错过的经典展品路线、按艺术家分类的路线、按展品年代归类的路线等,大大提高了观展的自主性。长沙博物馆采用了智慧导览机、智慧笔、互动触摸屏组成的导览系统。参观者用智慧笔对准展品的 NFC标签轻轻一点即可立即获取详细的语音
信息。这种智慧导览系统投入成本较大,适合于全新建造的博物馆。总体来看,现代博物馆的导览功能逐渐从单一的语音解说向多样的娱乐化发展,其形式从单一导览器到多种导览载体协作模式演化,其外观越来越小巧便携。

二、 用户需求挖掘

2.1 用户行为模式

为了优化博物馆的导览方式,势必要先理解受众的行为,即参观者是如何参与到博物馆构建的展示之中的。通过文献与访谈后,将参观者的旅程地图分为 3 个部分。
(1)观展前:了解当前展览信息;
(2)观展时:根据自身的兴趣、知识、文化、宗教等背景寻找并欣赏展品,拍摄展品照片,阅读展品介绍或收听展品解说,记忆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3)观展后:回看当天拍的照片,可能会把展览推荐给家人或朋友

2.2 用户需求模型

博物馆的观众的群体跨度较大,观众的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各异,通过走访杭州多家博物馆进行观察与实地访谈后,将博物馆用户分为 3 种类型:
第一类:专业学者。为了文博方面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带着研究目的参观博物馆,比较专注于某一特定展区或展品。
第二类:爱好人士。为了加强自身艺术熏陶,参观时间较长,参观范围较广。
第三类:普通观众。为了丰富闲暇生活、轻松地了解一些新知识,对参观路线不熟悉,容易疲劳,比较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行程。

将问卷数据归类分析后得出,在参观博物馆时对导览的需求相对较大的为后两类用户,将其作为导览设计的核心用户。
筛选 24 名核心用户进行深入访谈后得出,目前这两类用户观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为:
(1)参观博物馆很容易产生疲惫、效率低、没有重点,常常只逛了一部分就发现时间花了很久;
(2)在大型博物馆很容易迷路或者找不到想看的展品;
(3)博物馆内拍照光线过于昏暗,经常拍不清;
(4)导览器只有固定规划的路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由游览;
(5)语音讲解只有一个版本,信息层次无法适应不同背景的参观者;
(6)导览器学习成本比较高,容易让用户专注学习操作而忽略展品本身;
(7)导览器过重,手持携带不方便。
综上所述,将核心用户对参观博物馆的需求总结为:看展有重点、不迷失;展览可回顾;导览操作方式简单,不易分心。

三、博物馆导览设计实践

3.1 导览设计优化策略

根据前述用户需求分析,现代博物馆导览系统的核心功能是为参观者提供更人性化的导览服务,获得愉悦的参观体验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智慧博物馆导览设计策略分为以下几部分:
(1)在形式上,实行软硬件结合,除了导览器以外,开发博物馆移动端导览 App,通过物联网技术整合,形成一个完整可持续的博物馆智慧导览系统。
(2)在形态上,用户更偏向尺寸小巧的博物馆导览器,如耳机式、穿戴式或钢笔式等;造型应符合人机,减少手持压力,便于携带且不易疲劳;外观材质与配色应有亲和力,营造轻松的使用感。
(3)在功能上,除了最基本的语音导览功能,可添加个性化导览设置,系统根据用户指定讲解的展品定制参观路线,可计算所需时间并给予提示,优化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增加展品收藏、行程记录、行程分享等功能,形成用户专属的个人足迹地图,同时,可回顾的展品让用户无须在昏暗的现场拍照。
(4)在操作方式上,虽然用户比较熟悉传统的物理按键,但是在实际参观过程中操作比较容易影响观展注意力,可采用按键与手势控制结合的方式来提升使用体验。

3.2 导览器造型设计

为了使导览器的握感更符合人机工学,经过多次陶泥塑形试验得出产品合适的尺寸、厚度以及表面曲度,外观借鉴了
鹅卵石的自然形态,采用流畅的曲线和圆润的倒角。主体材料为处理成磨砂肌理的 ABS 工程塑料,增大了摩擦力,以防止用户的手汗导致产品滑落,缓解了手持的疲劳度。按键处采用硅胶材质,使手指操作更舒适。在配色方面则运用了体现博物馆的人文精神与科技感融合的高级灰色调。相比较传统的导览器,其按键的数量大大减少,在正面仅保留路线导航与收藏按钮,部分传统按键操作则使用手势交互代替,降低了用户者在使用导览器过程中的学习成本,能更轻松愉悦地参观博物馆。耳机收纳在导览器内,使用方便的同时也能防止丢失。
导览器的主要功能与交互体现如下:
(1)路线导航:在游览过程过按“导航按键”指示灯会提示方向,同时也有语音提示;
(2)手势交互:在游览过程中识别可讲解的展品即触发导览器震动,采用体感技术来控制开启语音讲解(往左摆)或停止讲解(往右摆),这样的隐匿式交互减化了用户操作,排除了参观时的干扰因素,使观者能更专心投入展览;
(3)收藏功能:遇到感兴趣的展品可以点击“收藏按键”,可同步到手机端,便于回看。

3.3 手机端导览界面设计

手机端导览应用共有 3 个模块。
导览模块:后台记录用户在手机端导览注册时添加的个人观展偏好数据生成用户画像大数据,为用户智能推荐参观路线,同时用户也可根据参观时长、展品解说程度、展馆范围、展品偏好等几个参数定制专属参观路线;
看展模块:博物馆的展览信息展示,方便用户在去博物馆前了解展出信息;
我的模块:其功能包括,设置个人信息;目前所在展馆位置定位;记录个人的历史观展数据,包括收藏的展品,观展的路线等,可随时转发分享;博物馆商店文创产品预览。

四、结语

博物馆导览设施因数字化科技的发展正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但其设计理念离不开参观者的需求,推出“以用户为中心”的导览产品是现代博物馆事业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用户探索展览、参观展览和回顾展览三大使用场景设计了人性化的博物馆智慧导览服务,营造出沉浸式的体验,让公众能在看懂展览、理解文化、寻味历史、探索自然的过程中爱上游览博物馆。

 

智慧展馆里智慧讲解的标配:导览系统  自动讲解器  分区讲解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