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博物馆
大数据具有催生社会变革的能量,这种能量的释放,需要严谨的数据搜集、数据分析以及一 个激发管理创新的环境。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在国家文物局的主导下,正逐渐建立藏品档案和 藏品管理系统,为数据的利用、分析打下了基础。苏州博物馆作为国家文物局智慧博物馆项目试 点单位之一,将着重以博物馆的大数据为核心,为管理人员提供系统集成管理平台,为社会公众 提供开放的数据共享平台以及更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苏州博物馆信息系统现状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不仅需要考虑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安全性因素,还要考虑业务软件的有 效管理。苏州博物馆结合博物馆安保消防、日常业务工作等各项功能需求,建立起博物馆的信息 基础。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以及博物馆信息管理两大块:一是安全管理,包括楼宇自控、安全防卫、 消防三个完全独立的管理系统;二是博物馆信息管理,以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为硬件基础,围 绕藏品保管业务、图书管理业务建立了业务管理平台;配合陈列展示,建立了多媒体展示平台、 会议系统;为满足博物馆日常行政管理,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观众信息管理软件、数字资产 管理软件,同时还建立了博物馆网站。每个软件中又有涉及到博物馆工作各个层面的众多子模块。 苏州博物馆在数字化保护方面其成果主要体现在藏品的信息化与古籍的信息化,采集了近 4 万件文物的信息(包括元数据信息、多媒体信息),200 余件珍贵文物的三维模型信息,以及 40 余种上百册珍贵古籍的数字化信息。
苏州博物馆在文物数字资源的利用方面仍然处在起步阶段,相关软件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功 能不完善,深度不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保护软件之间没有 互通互联,信息孤岛现象严重;2、藏品管理软件功能不完善;3、缺少能够主动引导观众参观的 智能导览;4、缺乏有效的观众数字化管理手段以及观众行为数字化分析工具;5、博物馆数字化 资源没有统一的管理软件;6、展陈设备老旧,展示手段、精美度等难以满足观众需求;7、数字 化保护标准建设滞后;8、数据中心以及网络建设无法满足数字化保护需要。 要解决上述问题,围绕大数据需要解决三个关键技术,一是标准规范化建设,主要包括文物 的平面和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处理流程的标准规范、数字化软件接口标准和系统架构规范;二是海 量数字化资源的处理技术,资源管理涉及到多种类型的资源:有结构化的文物本体数据,也有非 结构化的多媒体数据,网站数据等;三是对观众行为的精准化分析,从观众的需求出发,重点研 究观众行为数据收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路径优化等关键技术。
智慧博物馆的大数据
根据对智慧博物馆的理解,目前博物馆最主要的大数据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藏品为核心的业 务管理数据,二是围绕观众的信息用于提升服务的数据。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一些博物馆通过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对藏品档案进行了数字化,积累了大 量的藏品数字资源,将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并建立藏品管理系统、数字资产系统、资料查 阅系统、网站等。这些系统由于建设时间和实施单位的不同,没有统一的数字化保护软件架构, 导致相关数字化保护软件之间无法互通互联,采集数据标准和方式也各有不同,同时也没有完全 跟博物馆业务对接,这给博物馆日常管理、保护和展陈展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在观众数据方面,很多博物馆最多只是统计一下观众的数量,谈不上如何分析这些数据。而 观众在博物馆的行为、兴趣点正是为观众提供智慧服务的基础。数据的搜集是为了更好地为观众服务,了解各层次观众对博物馆的服务需求,使博物馆提供的服务更有针对性。
智慧管理为工作人员搭建协同平台
智慧博物馆是以人为本的智慧平台。智慧管理是从博物馆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分为内部 管理和外部管理,主要体现在以藏品资源为核心搭建协同平台,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内部管理是根据博物馆的定编、定岗、定员,充分考虑每一个岗位的岗位权限和工作流程,比如: 保管部保管员需要对自己保管的藏品进行档案整理、出入库管理;展览设计部需要对藏品进行了 解并策划展览,对引进的展览进行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对展厅的文物进行管理;文物保护部需 要对藏品环境数据很清楚,并适时进行调节,对修复的藏品进行跟踪记录;馆长则需要规范一些 审核流程,随时掌握各部门的业务动态。外部管理主要是通过与博物馆有关联的其他行业(比如 社区、学校、企业、管理部门等)来提升博物馆的自身管理能力,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 功能。智慧管理将增加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为博物馆的计划、组织、决策提供支持,通过挖掘业 务数据的使用规律,激发博物馆管理创新。 苏州博物馆目前有藏品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等 9 个管理系统,相 互之间没有关联,与业务的结合也不甚紧密,因此需要开发一个面向博物馆系统集成的应用总线 骨干软件,它基于博物馆数字化系统架构规范、文物数字化软件接口标准等标准规范,提供面向 业务管理的系统集成和应用管理架构。同时,通过该应用总线,博物馆工作人员也可以共建本馆 的数字资源,参与到内容的建设中去,使整个协同平台更具开放性、高效性。智慧管理将在原有 的业务系统基础上进行有效集成,通过 6 个子系统来实现:应用总线子系统、数字化资源管理子 系统、陈列展览管理子系统、博物馆门户子系统、文物修复保护子系统、文创产品管理子系统, 使博物馆管理能更规范、更开放,适应博物馆未来的发展。
智慧服务为观众提供开放式的共享平台
智慧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观众,而博物馆的观众一般分为普通观众、志愿者和会员,这三种观 众到博物馆的目的不同,所以博物馆提供的服务也应该有所区别。普通观众主要是参观博物馆的 馆藏(建筑、展陈的藏品)或者休闲消费,志愿者既是博物馆的观众又为普通观众提供服务,博 物馆还要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管理,而会员是博物馆的忠实观众,到馆的频率和在馆的活动性质 也有别于普通观众,在某种程度上还享有博物馆提供的特殊服务。为这些观众提供智慧服务可分 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博物馆通过对观众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为观众提供数据资源服务,如智能 导览、信息推送、线路推荐、文创产品与藏品的关联,消费指引、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等;另一方 面,观众通过对博物馆的认识为博物馆提供数据,比如分享其参观体验、图文信息、合理化建议、 对文物的研究性资料、文物征集线索、对藏品元素产生的文创产品设计灵感等。 苏州博物馆智慧服务将通过 4 个系统来实现:数字化观众管理系统、智能导览子系统、博物 馆门户子系统、文创产品管理子系统。大数据时代,观众的信息可以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采集, 通过电子标签、无线蓝牙、移动通讯等技术的结合采集其身份信息、预约信息、参观线路、某件 文物停留的时间、消费的喜好、社交网络分享习惯等,分析其行为和兴趣爱好,并结合当天环境 数据(如天气、节假日),从而有针对性地为观众提供博物馆的信息,引导参观,并将他们在博 物馆的体验和对博物馆的认识传递到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使观众与观众之间也相互关联,记录 其活跃度或等级,根据观众的贡献率分级提供博物馆的资源权限,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成为博 物馆知识平台的建设者。智慧服务平台也将是一个公众参与、开放式、共建共享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