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日

博物馆建立藏品二维码身份系统的探讨

作者 讲解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手机 APP 客户端等新媒体大量涌入作为文博阵地的博物馆行业,成为实现游客与博物馆文化信息交流的新媒介形态。新媒体以它的便捷性、时效性、广泛性迅猛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但却对博物馆中传统的藏品陈展方式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博物馆中建立藏品二维码身份识别系统,不但便于藏品管理,更方便观众对藏品信息的深入了解及溯源,同时也能实现传统博物馆向数字博物馆的跨越,拉近博物馆和观众的距离,促进在新媒体上扩大宣教阵地。
一、二维码在博物馆发展中的应
用现状二维码是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黑白相间的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文图信息的自动处理。在博物馆中建立藏品二维码身份系统,必须搭载微博、微信或其他手机 APP 客户端等媒体,以实现观众对藏品二维码的扫描。目前,二维码在国内博物馆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国内所有博物馆中仅有十分之一的展馆在应用二维码技术。主要有两点因素制约了该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发展:一是受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博物馆的行业体制制约,由于财政部门对展馆的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展馆经营成本,如水电信等日常服务保障、藏品的维护保养、临展设计引入输出等,经费不足导致展馆一旦建成后,藏品的研发、创新动力不足,展陈革新能力持续放缓,使二维码等新技术难以广泛进入所有博物馆行业中。二是各地区博物馆大都缺少覆盖全馆的免费 WiFi 网络平台,即使馆内已经应用二维码技术,但应用中
图片、语音、视频造成的手机通讯高资费,也使观众难以承担,再次拉远了观众和展馆的距离。对此建议通信部门联合国内联通、移动、电信三大运营商在馆区内搭建免费的 WiFi 网络平台,为微博、微信、手机 APP 客户端等新媒体在数字博物馆中提供网络服务保障。虽然二维码的应用在展馆行业中受到制约,但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北上广深等城市,一些大型博物馆已率先试水二维码技术。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龙头的 10 余家博物馆已经发布了自己的手机 APP 客户端,用于展馆宣传及观众互动,客户端中已经实现了藏品二维码的扫描。截至 2012年 12 月,在互联网排名前 40 位的国内科技类博物馆中,已有 5 家在临展或票务中使用过二维码扫描技术。如国内首例微信导览的广东省博物馆将微信二维码展示牌立在馆区正门口,倡导观众通过二维码扫描实现藏品微信导览和自助服务。随着年轻群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 80、90、00 后观众的日益增加,藏品的二维码扫描技术也将普及到更广泛的人群中。通过对藏品进行二
维码扫描,观众可自行观看展品内容、播放语音或视频,实现手机自助导览。藏品的二维码身份也将从陌生到熟悉,登上博物馆改革创新的舞台。
二、建立藏品二维码身份系统可
实现的功能目前很多网站的在线二维码生成器,都可以实现对展品信息的二维码免费生成。如国内最大的在线二维码生成网站“草料网”,只需要将藏品文字、图片等基本信息复制粘贴到相关栏目中,点击“自动生成”,即可形成每个藏品的二维码,注册会员后还可以有音频、视频连接等更高权限,因而实现了藏品二维码身份的深度开发应用。藏品二维码身份识别系统的建立可以更便捷地实现藏品出入库管理、藏品定级评审管理、藏品征集复制管理、藏品日常维护保养管理等。与此同时,藏品二维码的深度开发应用,对展馆的宣教接待、数字科技馆的建设等工作也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了观众与博物馆的互动性,使观众真正融入到了博物馆中。
(一)藏品图文拓展
传统的图文版式陈展在博物馆内随处可见,也是博物馆发展中最普遍的陈展方式。但无论陈展面积多大的展馆,在建馆设计之初,都要准备更大体量的陈展内容,而最后图文版面展出的内容实际只有几分之一,甚至更少。基于版面大小、陈展效果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图文版式藏品的信息量、深度和观众对藏品的依存度、满意度被限制。而实物、仿制等实体藏品陈展方式更简单,通常只有讲解词或一个简单的名牌对其进行描述。即使语音导览也无法将所有的藏品一一详细介绍。藏品二维码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大体量信息的录入和拓展。上海科技馆在 2012 年 11 月举办的“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展”中,将图文版面的二维码和手机 APP 客户端结合,观众可持智能手机扫描展板上的藏品二维码,直接通过手机播放语音或视频,了解陈展内容,实现了自助导览。
(二)藏品查询导览
一些多次来博物馆的观众往往对某些藏品情有独钟,无论是自行参观还是带朋友参观,都会去看这些藏品。由于博物馆展线长、面积大、展厅多,有时观众无法准确找到藏品,往往不得不根据模糊记忆查找,查询起来难度较大。而建立藏品二维码身份系统后,观众可以将自己喜爱的藏品在微信或者手机 APP 客户端添加标签,实现藏品查询导览。2014 年 10 月,安徽省亳州市通信行业联合科技单位建设了“掌上科技馆”手机应用系统,让观众体会了二维码对藏品查询导游的便利,因其非常方便观众随时随地获取各种科技知识而深受群众欢迎。
(三)藏品调查评选
以大庆石油科技馆为例,该馆馆区内共有历程、科普、钻采、勘探等 8 个常设展厅,涉及石油化工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条,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每天都吸引了很多社会各界观众来馆参观。但由于观众文化水平不同、年龄阅历不同,往往不同观众群体对藏品的关注度、满意度不同。同一藏品,有人注重它的历史背景,而有人更注重它在油田生产的实际价值,观众希望自己认为好的藏品应放在比较醒目的位置,换言之,一定要放在主展线上。但观众缺乏陈列布展的设计理念,藏品位置调整后是否适合原来的总体布局,观众并不了解掌握,馆内陈列部又很难收集观众心里的想法,这就造成了观众反馈与陈列布展脱节的问题。藏品二维码建立后,结合微信等客户端,陈列部就可以实现对藏品进行调查评选,评选出观众心目中的最佳藏品,然后再结合实际进行展陈设计,及时调整藏品位置,使藏品最优化融入展线,最大化发挥藏品的自身价值。
(四)藏品市场营销
目前国内博物馆大都有自己特色的纪念品,成为开启观众对博物馆参观后美好回忆的钥匙。自 2008 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通知后,大多数博物馆的财政收入几乎只能靠政府拨款。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着眼于开发更新形式、更吸引观众、更有特色的纪念品,从而使纪念品开发成为博物馆市场营销的策略。2014 年 10 月 22 日,故宫博物院推出了“顶戴花翎官帽防晒伞”等别具创意纪念品。到目前为止,故宫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已有近 6000 件,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财政税收。藏品二维码建立后,结合观众对藏品的调查评选结果,博物馆就可开发制作更符合观众心里需求的藏品模型纪念品,或藏品音像纪念品等。在科技类博物馆中,藏品市场营销也可以深度开发。一方面,观众可以在藏品二维码身份系统中进行会员注册,将科技领域较强、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藏品利用手机 APP 客户
端或博物馆官方网站等载体注册收藏,并与其他会员分享。另一方面,博物馆也将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
三、藏品二维码身份系统的前景预测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传统产业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旅游产品、影视媒体、房产车辆交易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召唤,作为文化交流阵地的博物馆行业也将会赶上时代发展的列车。随着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数字博物馆将成为未来博物馆虚实结合的重要展示方式,也必定会让公众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足不出户感受到博物馆中的藏品科技和文化魅力。但到目前为止,关于数字博物馆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多数人认为数字博物馆就是将整个博物馆环境制成 3D 模型,参观者能在虚拟的博物馆中随意游览,观看馆内各种藏品的三维仿真展示,查看各种藏品的相关信息资源,通过数据库检索查阅馆内各类藏品的统计信息。这些基本的、常规的需求在一些博物馆中虽然有了一定基础,但在展示设备、展示内容及更新、维护等方面还都非常滞后,主要因素是数字博物馆建设成本较高、需要技术维护人员较多。对大庆石油科技馆的藏品信息、运维保障、土建施工等资料的考查以及对本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预算的研究结果表明,建设一个功能强大能满足观众对文化产品需求和体验的数字展馆,所需要的成本和新建一个同体量的实体博物馆几乎不相上下。可见成本问题是数字博物馆未来发展的瓶颈。

数字博物馆是要替代或是削弱传统博物馆还是促进其发展,在虚拟与现实的抉择之间两者的博弈更加微妙。藏品二维码身份系统的建立和手机 APP 客户端的出现,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将原有数字博物馆的概念实体化。虽然在近几年内还不能成系统、成规模批量建设,但是各大文博行业的博物馆几乎都开放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观众每天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客户端已经能方便地接收到各种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藏品二维码身份系统的建立将成为一座桥梁,让博物馆中的文化产品更加具体化、有形化,通过一件真实有效的藏品传播展示博物馆,使传统博物
馆有了更广的延展空间。这座有型的桥梁将为传统博物馆注入新的动力和发展方向,同时又平衡了数字博物馆成本高、维护难的问题。对藏品建立独有的二维码身份,操作便捷简易,可以说是一劳永逸。当代社会中几乎 90%以上产品或物品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身份,所以博物馆中藏品的二维码身份也将势如破竹,一旦有人率先进入,将会带动整个文博展馆行业的发展。藏品二维码身份与互联网新媒体的结合必将带来博物馆展陈的革命性变化,藏品二维码身份系统也将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未来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智慧展馆里智慧讲解的标配:导览系统  自动讲解器  分区讲解系统